2016年7月1日,由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主办的“国际论文写作与发表”论坛在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举行。论坛共邀请了三位国际论文发表研究方面专家: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Margaret Cargill博士,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李咏燕博士和ESP等国际期刊资深主编Diane Belcher博士。自通知发出仅一周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高校60余名教师与研究生报名参加,如华中科技大学副院长率队组团参加。参加者中不乏研究领域内十分活跃的学者。
论坛由学会理事、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郑咏滟博士主持,会长蔡基刚教授致开幕词。蔡基刚教授首先代表学会向十几年来在中科院、兰州大学、西北农林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地为培训中国科技人员在国际期刊上写作和发表论文的技能方面做出贡献的Cargill博士颁发了荣誉证书,感谢她的不懈的努力和贡献。接着他简述了学会创立国际论文写作与发表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Writing and Publishing in English)的背景和意图。他认为在国家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提出让中国的学术和科研成果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努力提高我国科技人员,高校教师和学生用英语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能力显得越发重要。为此他提出成立中心后可以做的三大任务:即1)利用国际专家的资源定期举办各种培训性质的工作坊,尽快提高各学科科技人员和英语教师在国际期刊上交流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的技能;2)开发各学科(如医学、生物、化学和农业等)论文写作的语料库,其中包括各学科的论文修辞结构、语步语篇、常用句型和词块等;3)建设在线咨询平台,为各学科的科技人员、高校教师和学生在科研论文写作碰到的问题提供解答和咨询。他认为中心不仅是为科技人员和英语教师服务,更要面向学生,要把学术英语写作纳入到本科大学英语教学中去,培养未来科技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国际期刊论文写作能力。最后他宣布“国际论文写作与发表中心”的成立,并宣布李咏燕博士担任首届中心主任,Cargill博士为首届中心顾问,并为他们一一颁发了聘书。
开幕式结束后,Cargill博士首先以“超越ESP:科研发表英语与21世纪中国科学”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从其本人与Patrick O’Connor的合作经历出发,具体分析了如何在语言教师与科学家之间展开对话,通力合作设计更有效的科研发表指导课程。报告主体部分详细回顾介绍了在中国科学院举办的系列工作坊的设计理念与效果反馈。该工作坊由语言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合作,运用团队教学法(team-teaching approach),主要特点包括基于任务的教学形式,基于体裁的教学方法,审稿人评判标准的参照,以及造句谋篇技巧训练。强调科研实战经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即学生需要在参加相关训练之前已有一定的研究经历,并掌握研究数据(data),以确保相关技能训练的效果。
李咏燕博士以“英语教师的国际科研发表”为题,分享了自己科研发表中的点滴心得。详细分析了研究兴趣方向选择、文章撰写、投稿前期准备(方向确定、刊物选择)、投稿过程中对评审意见的态度及回应、稿件的修改等投稿到发表的全过程。最后从成长角度提出从树立个人学术愿景,明确研究方向,到落实研究题目的研究历程,帮助有相似教育科研背景的英语教师在国际科研发表中做更多有益的尝试。
Belcher博士的报告题目为“学术发表的全球化视角”,从跨文化修辞角度出发,对不同语言背景研究者的国际发表经历进行了深入的质性研究。研究对象包括英语为母语的研究者和英语为外语的非母语研究者,考察问题主要包括科研发表的语言选择(即研究者的母语及英语发表的比例和可能动机)、研究者基于自身发表经历,对使用不同语言进行科研发表的态度及写作中的发现、不同语言科研发表中差异产生的潜在原因、研究者面对不同语言发表中差异的对应策略、以及学术写作风格的跨文化研究视角。具有代表性的几位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分别来自中国台湾、法国、匈牙利、土耳其、韩国等)的独特经历及自省回应,对理解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学术发表通用语带来的复杂问题和挑战提供了思路。比如,除法国在科研发表中对本国期刊与英语国际期刊支持力度相当外,其他研究者均指出对英语国际期刊发表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国内期刊。匈牙利研究者坚持用母语进行科研发表的原因之一是维护母语的学术用途和地位。基于土耳其的母语研究者指出在非母语环境中开展研究的成功关键是有研究能力强的合作者。尽管绝大多数研究者发现母语和英语发表在写作上差异明显,刻意保留母语的修辞习惯可能会导致国际期刊给出消极审稿意见,韩国研究者则认为英语与韩语学术文体和写作模式趋同,在两种语言中转换相对容易。
最后,与会者针对三场精彩报告提问,论坛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结束。
Copyright © 2021 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