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文学教学论坛”纪要

 

2019年9月28日,由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英语系与外国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阅读与文学教学论坛”在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举行。会议就如何在外语专业基础教学中融入文学与思想内容以及由此衍出生的有关大学的根本问题进行了认真而严肃的讨论。参加会议的除了复旦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师生外,还有特邀来会的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高峰枫教授以及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历史李宏图教授。会议由苏耕欣教授主持;高永伟院长和英语系丁骏副主任也到场支持会议。

 

 

会议首先听取了高峰枫教授的发言。高老师从宏观问题入手,强调外文专业首先是一个人文学科,而不仅是教授语言的地方,因此要强调严肃性和学术性;外文系不能觉得可以有一套特殊做法,从而放松要求,降低标准。外文系的老师是学者、研究者,而不是一个翻译工具或外语教师。老生常谈的英语专业危机主要源于英语专业盲目扩招,毕竟合格的老师数量有限,很多规模较小、水平不高的院校也招生教学,就会造成人才过剩,或大量不合格的人才涌向市场。高老师指出,英语语言文学这个称谓中,文学两个字更为重要,是这门学科的基础与核心。学习外国文字,读文学原著必不可少,这能培养对复杂文本的解读能力。人文学科其实就是在讲Humanity, Humanism,传统意义上其实是指对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研究,是对用外文写成的经典作品的研究,重视古典价值观和人文传统。相比用生硬的、人为的手段教授语言,阅读文学作品的好处更多,学习过程更自然。

 

在谈到具体教学实践时,高峰枫教授认为,精读课(英语基础课)应该选取思想深刻、语言表达复杂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国内有很多英文课本专门选取心灵鸡汤式的小散文或漂亮的美文作教材,缺乏深度,收效甚微。大学课程所选的文章应包含学生还想不到的思想、论辩性的文字,要触及到哲学宗教等知识。一句话,教材要让大家普遍读不懂、充满疑惑,方可让学生尊重这个专业。这对老师当然是个挑战,但中国的英文教育应该向国外看齐;顶尖学校的外文专业学生不应被视作外语生,而是文科生。近年学生总体英文水平在提高,老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师生在学识与思想水平上应保持较大的差距,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因此,以前各校把精读这门课当作谁都能教的低水平课交给年轻老师去带,这种做法很成问题;应该让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老师教低年级学生。高峰枫教授还就学生的学术研究介绍了他的体会与经验。

 

苏耕欣老师赞同高老师的看法,他补充说,世界上大部分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通过英语来承载与传播的,因此英语专业在人文教育中有其特殊地位,而不仅仅是诸多外语中的一种。同时,最好的语言出自作家之手,因此,即使是出于学习外语之需,也应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苏老师认为,外语专业的本科教学不宜细分方向,文学不是外语教学的“几个方向”之一,文学教学的目的并非培养文学研究人才(尽管有一小部分学生会对此产生兴趣),而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具体学习中,他也建议学生读书时要选取远高于自己水平的书籍,这才能使自己在语言和思想上均得到提高。

 

李宏图教授在发言中将历史系的情况与外语专业进行了比较,指出人文学科在办学和教学中有颇多共性。他认为,无论是外文还史学研究,其范式都应与西方接轨;如果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做学问就是把厚的书读薄,把薄的书读厚,对文本进行深挖和追寻,这就是能力的培养。也因如此,如今的企业家也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初级的企业家会去MBA学习基础知识,但是有远见的企业家会选择读人文。人文学科是对人的锻炼,概括能力、演绎能力等可以帮助人们在任何一个岗位上取得成就。李教授建议外语专业转向学术研究,因为历史和外语都是人文性、研究性、学术性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放低标准和要求,要尽可能地培养老师的能力,培养最好的学生。他认为,英语文学比中文文学关注的要更广博,思想的透视力会更强,将来外语系的学生一定会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在两位特邀嘉宾发言后,德语系的李双志老师、俄语系的李新梅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肖一之老师和苏州大学的石晓菲老师分别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针对上述问题发表了看法。他们普遍赞同外语专业人文性而非工具性的观点,并与参会师生分享了自身在教学中的经验以及仍需面对的困惑。

 

发言之后,嘉宾和主持人还回答了在场学生提出的问题。

 

文字整理|王筱珊

摄影|吴子超

Copyright © 2021 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