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文系成功举办校庆报告会:语言·文学·国别研究生论坛

022年5月24日下午13点至17点,俄文系成功举办了本年度校庆报告会:“语言·文学·国别研究生论坛”。该论坛采用线上形式举行,俄文系全体教师以及硕博研究生、近百位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此次论坛的8位报告人均为俄文系的硕博研究生,他们分别来自语言、文学和区域国别研究三大领域。论坛由俄文系李新梅老师主持,俄文系教师做出点评,校内外参与者积极提问,相互交流,会议全程节奏紧凑,气氛融洽。


首先,博士生王云婷进行了题为《文献综述撰写经验分享——以观念域研究为例》的报告。她认为,文献综述是论文撰写的前提性工作,对评定选题价值、发掘理论基础、确定研究思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决定着后续研究的走向。就此,她从文献收集、整理、分析、成文等方面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体会,介绍了很多文献检索和整理的方法和软件,干货满满,各位同学均表示收获颇丰。

图片


接着,博士生高毓苑以《汉语中俄源外来词的计量分析》为题,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的《新华外来词词典》 中的407个俄源外来词进行了统计,分析它们的构成形式、语义类别、词类分布情况,并讨论研究结果对现代汉语规范工作、外语教学方法以及外来词研究视角的启发意义。她强调,虽然对外来词的研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目前对于这一传统问题的探讨并非已经过时。旧题新议,从新的视角对研究对象加以符合时代特点的学术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态势之一。因而,从不同维度对外来词这一传统问题的研究,会拓展研究的深度,得出崭新的结论。

图片


硕士生芦雨昕的报告题目为《俄乌冲突背景下中国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俄罗斯形象——以“微博”相关报道为例》。报告阐述了中国主流媒体平台“微博”中围绕俄乌冲突话题的舆论场建构,抽取《环球时报》、《Russia Today》以及俄乌使馆针对俄乌冲突的报道言论进行了定性研究,对俄乌冲突话题中的舆论焦点和情感倾向进行了梳理,尝试揭示中国主流媒体平台“微博”中所构建的俄罗斯形象。

图片


硕士生张凌闻进行了题为《战争·爱情·存在:佩列文小说<S.N.U.F.F.>的伦理评议》的汇报,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透过“战争伦理”、“爱情伦理”、“生存伦理”三个角度对小说的内容与主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小说蕴含的独特伦理价值。该小说尚无汉译本,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甚少。报告为佩列文创作特色研究及当代俄罗斯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汇报生动有趣,展现出报告人良好的文字功底与敏锐视角。

图片


硕士生应玥在题为《佩列文创作与中国文学文化传统的互文性研究》的汇报中,借助互文性理论,分析了佩列文的长篇小说《苏联太守传》与《南柯太守传》在情节和结构上的互文关系、《夏伯阳与虚空》中的禅宗时间观和虚空观、《变形者圣书》中体现的禅宗哲学自然观与言语观。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广泛互文,拓展了佩列文作品的审美潜力,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形象,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是佩列文构建自己后现代主义艺术图景的重要手段。

图片


硕士生施佳余的报告题目为《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俄英身势语研究》,她对身势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阐述,并结合多位学者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身势语进行了分类,进而提炼出身势语作为广义上的语言所具有的民族性、模糊性、修辞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就身势语的多重功能(包括辅助功能、替代功能等)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句和情境,就俄英身势语的文化异同做出了阐释,并指出了身势语及其相关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图片


紧接着,博士生杨百灵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媒体流行语研究》为题,从关键词“媒体流行语”的概念解读入手,运用社会语言学分析2012-2021年度中国媒体流行语,一方面探究媒体流行语反映的十年中国社会变迁,另一方面探析十年社会变化对语言的影响,从而揭示语言与社会的共振关系。

图片


博士生公艳芬的汇报题目为《波利万诺夫的语言演变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她从波利万诺夫在俄罗斯语言学史上的地位、学术成果、以及语言演变理论在其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地位、核心内容,当代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指出语言演变思想不仅是波利万诺夫语言观和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更贯穿于他学术活动的始终;波利万诺夫有关语言演变的特点和内外部因素的论述体现出社会对语言的制约性,以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性特征。最后她简要阐述了波利万诺夫语言演变思想对现实语言观察以及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图片


最后,主持人李新梅对此次论坛进行了简单总结,并对论坛的校内外所有参与者表达了感谢和祝福。就此俄文系校庆报告会“语言·文学·国别研究生论坛”圆满结束。



Copyright © 2021 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