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季号

2022 春季号

  

语言学

  

1. 慈善机构话语的趋近化研究---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年度报告为例

  

作者:杨向梅徐亚妮杨连瑞张涛

  

  要:本研究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的年度报告为研究对象,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量化分析指示中心内部实体与指示中心外部实体在话语空间中的趋近化关系,以实现自身合法化。研究发现:ICRC机构话语具有独特的话语特征;从词汇和地理位置两个角度建构空间趋近化;时间趋近化体现在情态动词和完成时态中;价值维度中,借助文字和可视化表征实现自身行为合法化。本研究拓展了趋近化理论的应用范围,加强了其阐释力,为公共话语的解读和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趋近化理论;指示中心内部实体;指示中心外部实体;合法化

  

2. 《英华成语合璧字集》对司登得词典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黄锦鸿

  

  要:司登得的《汉英合璧相连字汇》因其简洁清晰的版式获得晚清时期汉语学习者的好评。1918年版的《英华成语合璧字集》是季理斐对司氏词典多次修订后以完全独立编者身份推出的词典。通过比较,本文发现季氏词典在词目注音、收录、编排、翻译和参见系统等方面沿袭司氏词典一些做法的同时,在上述方面都有提高,增强了其词典的多维语言学习功能。通过较为系统地探析前者在词典文本上对后者的继承与发展,进一步完善两本词典的谱系研究。

  

关键词:季理斐;《英华成语合璧字集》;司登得词典;继承与发展

  

3. 中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35年:回顾、思考与展望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刘雅敏,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万江波

  

  要:自1985年以来,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分层教学)在中国历经35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先后吸引了几代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投身其中。本研究借助文献梳理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回顾了中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发展历程,将整个进程划分为破冰、发展、上升及调整四个阶段,梳理剖析了各阶段分级教改研究的核心内容以及总体的发展趋势,反思并指出了35年以来取得的成绩和仍然存在的不足。《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目标及构建分级课程体系的相关要求,本研究在此宏观背景下深入探讨分析,希冀对全国各地高校下一阶段广泛开展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分层教学);校本特色;《教学指南》

  

外国文学

  

共同体专栏

1. 移民、杂合与互文——从《贝奥武夫》看早期英国民族共同体的诞生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徐彬

  

  要:口口相传,并于公元1000年前后成文的英国史诗《贝奥武夫》与英国早期史学著作如《英吉利教会史》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以及古斯堪的纳维亚神话故事和诗歌之间存在较为隐秘的互文关系。《贝奥武夫》的作者以互文的方式实现了世俗的“英雄世界”与基督教的“宇宙世界”之间的联通,建立了基督传教士与“野蛮人”之间的对话关系。本文认为,《贝奥武夫》可被视为早期英国民族共同体诞生的寓言,集中体现了武装入侵后,盎格鲁-撒克逊人构建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模型与道德范式的文学叙事策略;在欧洲移民的背景下,盎格鲁-撒克逊人对日耳曼、基督教和斯堪的纳维亚三种文化的杂合及其英国本土化共同促成了早期英国民族共同体的诞生。

  

关键词:《贝奥武夫》;移民;杂合;互文;早期英国民族共同体

  

2. 《耶稣的童年》中的难民共通体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罗伊丽

  

  要:《耶稣的童年》是库切为塑造难民共通体所做的一次文学尝试。但小说中的难民共通体不可简单地定性为“乌托邦”或“反乌托邦”,这不仅是由于两者在小说中既对立又共存的状态消解了单一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阐释机制,更是因为这一难民共通体在寄托库切的伦理愿景、彰显小说的现实观照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浸润着布朗肖式的不可通达性。尽管小说中难民共通体未必能径行直遂地实现,但通过对澳大利亚难民收置政策和生命政治的反思,我们或许能够藉文学这一言语事件开启通达他者的新的伦理范式。

  

关键词:库切;《耶稣的童年》;难民共通体;他者;事件

  

3. 论《弗兰肯斯坦》中的隐性叙事与共同体构想

  

作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忆寒,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戚涛

  

  要:对于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学界存在科技批判、社会批判两大争议性解读。本文从“文学故事是作家与读者共同的心智活动”这一认知理念出发,以小说中的叙事策略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小说的内涵。认为,玛丽·雪莱旨在借助隐性叙事对当时英国社会文化的区隔性与排他性进行隐晦的批判,同时试图建构一个以情感为基础,跨种族、跨阶层的共同体。小说反映了女性知识分子对社会的理想化重构,为解决当时人情冷漠,社会不公等种种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 认知理念; 隐性叙事; 共同体

  

族裔文学专栏

  

1. 生活与文化认同——论《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日常书写的多重意蕴

  

作者:吉林大学朴玉

  

  要:学界大多认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艾·辛格在美国题材小说中渲染大屠杀幸存者的疏离情感和悲观情绪,这种观点忽略了辛格对于流散者文化身份建构主体意识的表达。本文认为,辛格的创作始终传递着流散民族主义思想,并体现在《冤家,一个爱情故事》等作品中:主人公们在交谈中将个人创伤记忆纳入民族历史,通过阅读意第绪语报纸想象民族集体记忆,并借助民族节日展演民族文化记忆。辛格审视与挖掘流散者积极的日常生活实践,揭櫫其建构民族记忆的过程,展现普通人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互动,彰显犹太人的民族命运自觉意识。

  

关键词:艾·辛格;犹太性;日常生活实践;文化认同

  

2. 殖民语境下的《非洲夜谈》叙事分析:从口头叙事到再书面化

  

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孙晓萌胡燕

  

  要:西非豪萨语虚构叙事作品诞生于殖民文化机制和压迫性政治语境,既受殖民建制的规约,又具有事物发生于逆境时所独有的特征。豪萨文学在殖民语境中实现了从口头传统向再书面化的转变过程,北尼日利亚作家阿布巴卡尔·伊芒所著的民间故事集《非洲夜谈》是证实这一转化过程的散文体叙事作品。本文拟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进行叙事分析,旨在揭示早期豪萨虚构文学的文本特征与结构特性,从一个侧面勾陈非洲语言现代文学在殖民语境中的生发轨迹,并解释早期的豪萨文学创作与殖民权力的互动关系,同时旁及非洲语言文学在当代非洲文学批评中的边缘境况。

  

关键词:虚构叙事殖民语境口头叙事书面化

3. 论《天佑孩童》中美国黑人中产阶级女性的“愧化”情感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孙麟,汪小玲

  

  要:美国诺贝尔文学得主托妮·莫里森在其绝笔小说《天佑孩童》中首次立足当代,聚焦美国黑人中产阶级女性的“傀化”情感,折射出黑人、女性和白人工人阶级等多个群体的现实境遇,从多角度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美国黑人中产阶级女性的“傀化”情感是其在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和消费主义多重压迫下沦为“她者”后的情感反应。“傀化”情感既反映了美国权力运作与意识形态控制之下黑人的集体生存状态,也激发受压迫群体另辟蹊径,走出困境。莫里森深刻揭示了美国走向社会大分裂的种种迹象,并对消弭社会裂痕、建立情感共同体发出前瞻性思考。

  

关键词:《天佑孩童》;能动性;情感共同体;负情感

  

4.  从《上帝救助孩子》看消费社会中的女性商品化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刘白,汤利芬

  

  要: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最后一部小说《上帝救助孩子》中的女性商品化为切入点,分析以主人公布莱德为代表的当代女性在消费社会下被商品化的现象,认为消费社会让布莱德身体、形象逐步商品化,从而导致其思想观念慢慢物化,陷入与自我和他人相处的困境。然而作为消费对象的布莱德最终开启了自我寻找之旅,抵抗被商品化的命运,找寻到了一度迷失的自我。莫里森通过小说批判了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商品化现象,及其对于女性自身的异化和健康人际关系的破坏。

  

关键词:《上帝救助孩子》;消费社会;女性;商品化

  

5.《唐人街内部》的后现代叙事与种族操演性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武越

  

  要: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通过讲述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探讨了拉丁美洲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展现了拉丁美洲社会文化思潮的历史演变。马尔克斯以悲观的笔触向跨国资本主义发出呐喊,其中工人大屠杀的情节尤为突出,是马孔多镇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具有丰富的符号意义与分析价值。本研究从罢工工人、大众、香蕉公司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工人的罢工与反抗导致了大屠杀,大众的回避与否认使大屠杀成为了一段不可被见证的历史,马尔克斯通过对香蕉公司历史的揭露,实践了见证伦理的最高层面,即对见证过程的见证,重述了这段被扭曲的历史,维护了被压迫者的正义。

  

关键词: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大屠杀;见证伦理

  

6. 见证不可被见证的历史:《百年孤独》中的大屠杀书写 

  

作者: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王珑兴

  

  要: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通过讲述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探讨了拉丁美洲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展现了拉丁美洲社会文化思潮的历史演变。马尔克斯以悲观的笔触向跨国资本主义发出呐喊,其中工人大屠杀的情节尤为突出,是马孔多镇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具有丰富的符号意义与分析价值。本研究从罢工工人、大众、香蕉公司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工人的罢工与反抗导致了大屠杀,大众的回避与否认使大屠杀成为了一段不可被见证的历史,马尔克斯通过对香蕉公司历史的揭露,实践了见证伦理的最高层面,即对见证过程的见证,重述了这段被扭曲的历史,维护了被压迫者的正义

  

关键词: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大屠杀;见证伦理

  

7. 一部寓言犹太民族内部反犹主义的政治启示录——论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犹太鸟》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史子昕

  

  要:《犹太鸟》借重写《圣经》“彼拉多”难题为契机,描绘了美国已同化犹太人对流亡犹太鸟的冷漠并最终将其杀害的故事,折射出已同化犹太人与犹太移民之间的矛盾。小说弱化异族反犹分子的罪恶,转而深思犹太内部问题,并通过研究前者对移民的态度及对其命运的影响,追溯民族内反犹情绪产生的根源。更以犹太鸟之死,寓言在苦难中寻找新生、完成救赎的犹太人的最终宿命,因此小说《犹太鸟》是一部寓言犹太民族内部反犹主义的政治启示录。

  

关键词:彼拉多;同化;矛盾;旁观者;犹太

  

叙事学专栏

  

1.  固本开新,钩沉致远——2020年度中国叙事学发展报告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陈佳怡,曹心怡

  

  要:2020年见证了中国叙事学研究向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一方面,我国叙事学人继续保持对当代叙事学前沿理论资源的引介与吸收,而且在梳理和批判中展开了学术史建构维度的探索。另一方面,学者们持续推进叙事理论的基础工程建设,不断加强理论概念在中外文学创作场域的穿透力,为实现研究范式的突围打下稳固的理论根基。此外,我国叙事学研究者还在中西参照的广阔视域中回溯传统,对本土叙事素材和思想资源加以开掘,赋予叙事研究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劲的发展动能。本文呼吁中国叙事学研究者在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加快推进中国学术走出去,为国际学界贡献中国学者的优秀学术成果。

  

关键词:学术史;修辞叙事学;广义叙述学;叙事传统;中国叙事学

  

美国文学

  

1. 麦卡勒斯的《金色眼睛的映像》何以“无法言传”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孙胜忠

  

  要:麦卡勒斯的创作无疑是成功的,但她的小说历来存在争议。她从第二部小说《金色眼睛的映像》开始就涉及扭曲的人生这一敏感话题,以致她的挚友、戏剧家威廉姆斯认为她的作品中有“某种无法言传的东西”。本文基于文本探讨《金色眼睛的映像》中到底有什么神秘而不可言传的东西,小说题目“金色眼睛的映像”与作者所描写的那个畸形的社会有何关系,被作者视为“人物”的那匹马——“火鸟”在作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文章最后结合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作者本人的性取向及其创作理念进一步分析造成她的小说给人以“无法言传”这种神秘感的原因。

  

关键词:卡森·麦卡勒斯;《金色眼睛的映像》;“无法言传的东西”;畸人;“火鸟”

  

2. 黑暗中的舞者:希利斯·米勒的康拉德解构之旅 

  

作者:江苏大学/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戴文静

  

  要:希利斯·米勒,美国当代极富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解构主义耶鲁批评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英国现代主义的先驱约瑟夫·康拉德经典作品的分析常被康拉德文学批评研究者引为经典。本文在米勒最新力作《阅读康拉德》的基础上,从黑暗中虚无主义的现实性、颠覆有机形式的重复、康拉德笔下的殖民社区等维度解构米勒对康拉德文学作品的研究脉络,并指出米勒的文学批评及理论具有政治和伦理两大独特元素。

  

关键词:希利斯·米勒;约瑟夫·康拉德;解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3. 裸像的再现政治:《断定谷》中的女性主义语象叙事

  

作者: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杨傲霜

  

  要:《断定谷》是奠定伊迪丝·华顿主流作家身份的重要作品,以拼贴、虚实结合、戏仿等多元语象叙事技法再现了大量裸像艺术品。华顿通过再现真实和虚构的女性裸像,揭露了西方视觉艺术再现传统的性别政治。同时,她书写了图像化女性的经历,揭开了视觉文化对女性人格的型塑以及由此引发的女性自我图像化之后果,点明了视觉艺术话语在性别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此外,她还通过塑造反视男性观者的女主人公修正了视觉艺术中被歪曲的女性形象,颠覆了男性艺术家的视觉再现权威,表明语象叙事是对抗男性霸权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裸像;再现;视觉艺术;《断定谷》;女性主义语象叙事

  

英国文学

1. 反思现代自我:论艾丽丝·默多克的文学哲学思想

作者:大连理工大学徐明莺,上海外国语大学李正财

  

  要:自我概念是现代哲学和文学理论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艾丽丝·默多克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默多克考察现代哲学对实体性自我的解构及其后果,分析现代小说再现自我的困境,尝试挽救现代自我的危机,形成了独特的道德哲学思想。结合默多克考察现代哲学和现代小说中自我危机的系列论述,文章探讨她对现代自我危机的哲学反思、对现代小说之再现困境的文学诊断,凝练默多克挽救现代自我的文学和哲学努力。文章指出,通过批判现代哲学提供的还原性的自我概念、挑战现代文学刻画的不真实的自我形象、重塑自我、语言和世界的关联,默多克重构了实体性自我,强调了文学艺术的道德性。

  

关键词:艾丽丝·默多克;自我危机;现代小说;道德哲学

  

东方文学

1. 石黑一雄与战后日本电影

作者:厦门大学沈安妮

  

  要:战后日本电影对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英文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但一直以来因为缺乏有效的考证,被多数文学研究学者忽视。本文依据馆藏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独家石黑一雄创作笔记文献资料,为日本电影对石黑创作的影响提供佐证,探讨石黑如何通过其小说与以黑泽明、沟口健二及小津安二郎为代表的战后日本电影之间的关联,与具有东亚文化内涵的“公案”、“魂鬼”及“物哀”思想产生深层联系。石黑一雄与战后日本电影的关联见证了20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电影为当代小说家的创作所提供的空前可能性。

  

关键词:石黑一雄;电影;日本;《被掩埋的巨人》

  

2.“耶和华的日子”:对《哀歌》螺旋发展结构的探讨

  

作者: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莫铮宜

  

  要:对“耶和华的日子”的查考表明它与古代以色列多个传统相关,在圣经中它以不同的表述呈现,是以色列人基于“耶和华主宰历史”的信念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作出的理解和解读。本文以《哀歌》为例,探讨了其基于否定递进关系上形成的螺旋发展结构,并用“耶和华的日子”对此结构的三个阶段作出解读。研究表明,《哀歌》透过“耶和华的日子”的观念和表述将外在的耶路撒冷事件置于耶和华的支配之下,并在上帝与以色列人约的框架中展开解读。因而,客观的历史事件被赋予了主体性和意义。同时,这一能动性的解读也为由亡国而引发的信仰困局开启了新的解释方向,揭示出希伯来宗教在流放时期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耶和华的日子;《哀歌》;螺旋发展结构;圣约

  

  

翻译

  

1.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新探 

  

作者: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刘军平,易翔

  

  要: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分析其对翻译本质的阐释,探讨其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理论观点,剖判其有关翻译理论的悖论,阐明其关于翻译伦理的洞见,总结其思想在中国的接受效果,由此重新解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思想。本文发现,斯氏将翻译视作比较文学研究的起点及异质同构的核心,其文学翻译思想是阐释学历时和共时的辩证结合,其阐释学的伦理观对翻译伦理研究有深切启示。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阐释学;比较文学;翻译理论;翻译伦理

  

2.特殊时期的文学翻译与接受:《一个女兵的自传》在20世纪40年代英美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河北地质大学许敏,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

  

  要:在20世纪40年代特殊的战争时期,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场历史的机缘。该时期的外译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译者崔骥英译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译作自1943年首次出版至1948年经历了6次印刷,第一次实现了在英美大众读者中的传播。本文回到历史现场,聚焦中国文学现代早期域外传播与接受现象,探讨影响译作取得良好接受效果的环境、文类、译者因素。研究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传播有以下思考和启示:丰富了早期译介史,探索了中国译者的作为空间;剖析了战时中国译者“异国情调”的成因,肯定了其独特的时代意义;突出了译者的读者意识在中国文学接受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20世纪40年代;文学接受;中国译者;崔骥;《一个女兵的自传》英译

  

3. “跨语际性”视阈下的社会翻译学研究——以阿米塔夫·高希的《饿潮水》(2004)为例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雷静

  

  要:本文尝试将社会语言学的最新理论“跨语际性”应用到翻译研究当中,从而弥补当前社会翻译学研究忽视人文和审美维度的缺陷。本文运用“跨语际性”理论中的“语码转换”和“语码啮合”概念,分析阿米塔夫·高希小说《饿潮水》中的语码现象,论证“跨语际性”所具有的抵制性、变革性和包容性三大特征共同存在于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中。这一研究极大的丰富了社会翻译学的理论内涵和研究视角。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跨语际性;语码啮合;语码转换

  

4. 太极拳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建构——以1947年版《太极拳》英文本为例

  

作者:成都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金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崔峰

  

  要:1947年版《太极拳》英文本是目前发现的首个系统英译太极拳拳理拳技的出版物,流传海外已过半个多世纪,再版重印达17次,为太极拳在英语世界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但其因为面向英语世界读者且年代相对较久,长期湮没于国内学界的视野之中。本文立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考察该英文本的自身审美价值、意识形态、出版赞助人、译者主体等要素,揭示其经典性及其经典地位,部分还原太极拳在英语世界的文本建构和经典化过程,以期为太极拳文化英译提供启迪和借鉴,为当代中国文化经典外译提供一定的参照。

  

关键词:太极拳;1947年版《太极拳》英文本;翻译;经典建构

  

5. 翻译过程中语义加工路径的模糊译语释意模型研究

  

作者:长沙理工大学胡珍铭,西南民族大学邓忠

  

  要:释意三角模型解释了理想双语者的语义加工路径,修正层级模型则描述了非平衡双语者的心理词汇加工路径。为了探讨非平衡双语者翻译过程中的语义加工路径,本文将修正层级模型带入释意三角模型进行融合,分析非平衡双语者词汇表征上升为意义“脱壳”的过程,发现修正层级模型同释意三角模型存在脱节地带。针对这一脱节,本文引入模糊译语表征概念,试图构建模糊译语释意模型,以解释非平衡双语者翻译过程中的非平衡语义加工路径。模糊译语表征是二语借助一语暂时固定下来的模糊意义表征,是非平衡双语者进行反向翻译时的必经环节。反向翻译时,译者经由模糊译语表征进行意义“脱壳”;正向翻译时,译者直接对源语文本进行意义“脱壳”。

  

关键词:模糊译语表征;释意理论;修正层级模型;非平衡双语者;语义加工

  

  

  

  


Copyright © 2021 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